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业务 > 发布与解读

数读“十三五”系列之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优化农牧产业结构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锡盟统计局 农牧科
  “十三五”期间,我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草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牧区经济平稳增长。
   一、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盟农牧业经济实现稳步发展。2019年,全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百亿,达到125.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2015年增长19.6%,“十三五”期间均增长4.6%。分行业看,2019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1.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2015年增长26.9%,年均增长6.1%;农业增加值2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2015年下降15.2%,年均下降4.1%。农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充分融合、互动,在全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畜牧业生产能力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并举
  一是养殖业结构优化。“十三五”期间,我盟以“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为目标,促进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重点实施“减羊增牛”政策,努力减轻草原生态负荷。
  从总体牲畜规模来看,牧业年度大牲畜和羊存栏由“十二五”末1548.6万头(只)压缩至“十三五”末1293.6万头(只),年平均递减4.4%。从增的方面来看,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提升牧民经济效益。2019年牧业年度全盟大牲畜存栏185万头,较2015年增加22.9万头,增长14.1%,年均递增3.4%,其中:牛存栏达160万头,比2015年增加了20.9万头,增长15.1%,年均递增3.6%。从减的方面看,重点压缩山羊数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2019年牧业年度全盟羊存栏1109万只,较2015年减少277.48万只,下降20%,其中:山羊存栏52.7万只,较2015年减少了46万只,下降了46.6%,年均递减14.5%。这“一增一减”使畜牧业质量效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牲畜个体产值提高,畜群周转加快,农牧民收入增加,草原植被得到恢复,畜牧业生产正逐步向优质高效科学发展轨道迈进。
  二是效益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十三五”期间,随着广大牧民商品意识的不断增强,牲畜出卖数量逐年增加。日历年度大牲畜和羊的出栏量由“十二五”末774.6万头(只)增加到2019年的923.4万头(只),增加了148.8万,增长19.2%,年均递增4.5%。全盟在“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加快周转、提高效益”的畜牧业发展方针指导下,多繁少死、四季均衡出栏的畜牧业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牧业年度大牲畜和羊繁成率由2015年的99.9%提高到2010年的103.3%,死亡率由2015年的0.2 %下降到2019年0.1%,良改畜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位居全区前列,2019年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90.7公斤、601.4公斤。目前全盟已具备了年产30万吨肉类、62万吨鲜奶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有机绿色农畜产品主要生产供应基地。
   三、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发展,结构效益突出显现
  一是粮食产量再攀新高。“十三五”期间,我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015年至2018年全盟粮食产量稳定在37万吨,2019年全盟粮食产量更是达到45万吨,成为历史产量最高之年。
  二是种植业结构与市场接轨。“十三五”期间,我盟农业生产实现了向优质、高效、特色和绿色等新型农产品种植方向转变,种植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与市场接轨,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经济效益。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一降一增, “降”表现为:粮食播种面积215.4万亩,较2015年下降了8.1%; “增”表现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0.4万亩,较2015年增长28%,其中甜菜播种面积5.4万亩、药材播种面积3.5万亩、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79.2万亩,较2015年分别增长2.9倍、5.3倍、85%。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高。
  三是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十三五”期间,我盟在保证农业丰收和农作物品质的同时,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2019年全盟农用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4%、12.4%和34%,年均递减1%、3.2%和9.8%,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减轻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