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按照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提出“锡盟2010年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鄂尔多斯市2005年的水平,进入自治区中等行列”的发展目标和2006年初召开的盟委扩大会议提出“学习鄂尔多斯经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我盟确定了“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据此奋斗目标,盟统计局通过主要统计数据,对鄂尔多斯市近十六年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粗线条观察,对比分析了我盟经济发展走势,进而判断2010年我盟经济发展达到鄂尔多斯市2005年水平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一、鄂尔多斯市近十六年经济发展轨迹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从1990年至2006年十六年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1998年为经济发展起步转型期。第二阶段:从1999年到2002年为经济发展扩张期。第三阶段:从2003年到2006年为经济发展成效显现期。
第一阶段:经济发展起步转型期。从1990年到1998年的9年间,鄂尔多斯市GDP总量由14.9亿元增加到100.3亿元(1998年GDP首次突破100亿元关),年均递增17%。经济总量位居全区第七位,初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即由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47.9:25.4:26.7调整到23.9:49.3:26.8。从主要相关经济指标看,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尚未表现出其强大的带动力,但投入先行的作用已为后期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9年间,鄂尔多斯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990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5.8亿元,增长了3.5倍,年均递增20.6%。9年间累计完成投资额274.5亿元,年均完成投资额30.5亿元。财政收入由1990年的1.3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0.7亿元,增长7.2倍,年均递增3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32元增加到4630元,增长3.5倍,年均增加450元,年均递增20.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00元增加到2292元,增长2.8倍,年均增加211元,年均递增18.2%。
从1998年鄂尔多斯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排位看,固定资产投资排在第四位,财政收入排在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排在第三位。整体看,鄂尔多斯市经济已实现历史性转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果已初露端倪。
第二阶段:经济总量扩张期。从1999年到2002年,3年间鄂尔多斯市GDP总量由118.1亿元增加到204.8亿元,年均递增17.6%。2002年经济总量在全区的排位跃居第四位,较1998年上升了3个位次。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8.7:53.1:28.2调整到2002年的13.7:53.9:32.4(1999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量不断攀升,由1999年的39.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8.6亿元,年均递增20.6%。继续保持了1990年---1998年的增速,3年间累计完成投资额216.6亿元,年均增加54亿元,比1990年---1998年间年均增量高出23.5亿元,投资拉动经济作用逐步显现。财政收入由12.6亿元增加到21.7亿元,年均递增20%,财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逐步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069元增加到6244元,年均增加392元,年均递增5.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371元增加到2470元,年均增加33元,年均递增1.4%。从2002年鄂尔多斯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排位看,固定资产投资排在第3位,财政收入排在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第3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5位。多项经济指标紧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之后,进入自治区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第三阶段:经济发展成效显现期。从2003年到2006年,3年间GDP总量由 2003年的278.5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00亿元,3年间增长1.9倍,年均递增29.8%。2006年经济总量在全区的排位跃居第三位,较2002年上升1个位次,仅次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35.6亿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增加到595.9亿元,3年累计完成投资额1397.9亿元,年均增加349.5亿元,年均递增63.8%。高于1999年---2002年投资平均增速4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1.9:50.9:37.2调整到5.3:55.0:39.7,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应开始显现。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28.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45.9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72.2%。财政收入步入快速增长期,经济已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城镇从业人员由29.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1.9万人,年均增加6.5万人。城镇在岗工资13151元增加到27074元,年均增加464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204元增加到13002元,年均递增21.8%,增速快于1999年---2002年间平均增速16.4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090元增加到5308元,年均递增19.6%,增速快于1999年---2002年间平均增速18.2百分点。从2006年鄂尔多斯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排位看,固定资产投资仅次于包头市,排在第二位,财政收入跃居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排在第三位,经济发展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并驾齐驱。
二、锡盟与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差距及定位
2005年鄂尔多斯市GDP总量为594.8亿元(我盟2010年预期目标值为600亿元),2006年我盟GDP总量为215.4亿元,与鄂尔多斯市2005水平相差379.4亿元,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2年(204.8亿元)的水平,经济总量相差4年。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40.7亿元,我盟为35.2亿元,与之相差5.5亿元,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4年(36.7亿元)的水平。第二产业312.4亿元,我盟为115.4亿元,与之相差197.0 亿元,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2年(110.3亿元)的水平。第三产业241.7亿元,我盟为64.8亿元,与之相差176.9亿元,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2年(66.4亿元)的水平。2005年鄂尔多斯市固定资产投资403.7亿元,2006年我盟为231.4亿元,与之相差172.3亿元,接近鄂尔多斯市2004年(262.7亿元)水平,相差2年多。财政收入93.4亿元,我盟为29.4亿元,与之相差64.0亿元,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3年(28.6亿元)的水平,相差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025元和4601元,我盟2006年分别是8437元和3309元,与之相差2588元和1292元,大体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08元)的水平,相差2年。
通过对我盟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与鄂尔多斯市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观察,2006年我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于鄂尔多斯市2002年水平,落后于鄂尔多斯市4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到2005年水平,经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拐点”出现在2002年。2006年我盟经济发展已出现“拐点”,距2010年还有4年的时间,按照鄂尔多斯市2002年至2005年发展轨迹,比照我盟的现实与发展态势,从2007年至2010年利用四年时间是完全有可能达到鄂尔多斯市2005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006年我盟主要经济指标与2005年对比,GDP增量为4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为64.9亿元,财政收入增量为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535元和419元。按照2010年达到鄂尔多斯市2005年水平测算,我盟2007年~2010年期间,以2006年为基数,4年间年均增量完成额应分别为:GDP9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3.1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增加647元和323元。通过对2006年较2005年增量和2007年至2010年测算增量对比,2006年较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量中,固定资产投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提前达到预期目标。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可按预期实现。
三、实现2010年达到鄂尔多斯市2005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潜力分析
从鄂尔多斯市近十六年经济发展轨迹看,该市经济发展基础与我盟十分相近,其发展之路有很多值得我盟借鉴之处。从我盟近几年经济发展态势看,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资源开发转换型经济架构基本形成,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基础投入上都与鄂尔多斯市2002年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从我盟发展趋势看,利用4年左右时间达到鄂尔多斯市2005年水平已具备了基础性条件和一定的后发潜力。
㈠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看,近四年以年均65.7%的增速递增,为我盟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2007年~2010年,按全盟固定资产投资30%的增速目标测算,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509.1亿元,略低于鄂尔多斯市2006年(595.9亿元)的水平。基础性投资规模的稳定增长,将为我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当期支持和后续支持。
㈡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006年我盟工业增加值达到92.9亿元,随着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投产,今后四年工业将以年均30%以上增速递增是基本有保证的。“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盟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品开采开发,电力、化工、农畜产品等地方优势行业总量的扩张,工业经济带动经济总量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2006年,规模以上煤炭、石油、电力、农副产品加工、金属矿采选五大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9%。随着“十一五”期间五大行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工业经济引领全盟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将更加强劲。
㈢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我盟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特色农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产业化农牧业的发展,将带动特色农牧业、无害化和有机化农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农牧业在效益提高的前提下稳步发展。通过“两转双赢”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农牧民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收入也会稳步增加。
㈣第三产业在全盟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快速发展。随着我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跟进,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工业项目纷纷落户我盟,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为商贸、餐饮、交通、通讯等传统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从而将带动我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总量扩张成为可能。
㈤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改善,将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十一五”期间,我盟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热、道路等围绕经济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铁路、公路、航空等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都将为我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