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业务 > 发布与解读

从农业普查结果看我盟农村牧区十年巨变

发布时间:2008-06-11 来源:

编者按:全盟第二次农牧业普查历时两年多时间,经过前期准备、现场调查、数据处理等阶段,初步形成了部分阶段性普查成果。

由于两次普查时间跨度大,加之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也在不断调整深化,因此在设计本次农普方案时,国家农普办认真总结并吸取了第一次农业普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新的形势发展变化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了第二次农业普查指标体系,但同时也致使一些新增指标与第一次农业普查产生了一定的不对应性,给普查资料整理及应用开发增加了工作难度。对此,我们通过用相近指标替代或多途径推导,使本次农业普查成果既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又增强了可比性。目前,我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积极着手普查资料的应用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提纲式的、粗线条的两次农业普查对比分析,以及我盟现阶段“三农”现状与全区、全国同口径比较分析等文章,供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了解与参考。

 

农业普查专题分析之一

 

从农业普查结果看我盟农村牧区十年巨变

2006年,我盟与全区、全国同步开展了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从普查结果可以看出,与1996年进行的第一次农牧业普查比较,10年间我盟的农牧业、农村牧区以及农牧民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

一、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减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常住人口和从业人员明显减少。普查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从1996年的473381人减少到2006年的388695人,十年间减少了84686人,下降17.9%;从业人员从321040人减少到286582人,十年间减少了34458人,下降10.7%。十年间农村牧区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从67.8%上升到73.7%,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不识字从业人员从1996年的20.6%降到2006年的7.3%;小学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从44.3%降到40.1%;初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从30.5%提高到45.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从4.6%提高到6.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从0.1%提高到1.1%。

二、农村基础设施大大加强,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在交通设施方面。2006年末,全盟17.2%的乡镇在所辖地域内有火车站,32.8%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全盟64.8%的村和36.8%的自然村通公路,17.1%的村在村地域内有车站。进村公路路面和村内道路路面多以沙石路面为主。

在电力、通讯设施方面。2006年末,有37.9%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牧区电网改造。86.2%的乡镇有邮电所;78.1%的村和58.0%的自然村通电。95.0%的村和95.3%的自然村通电话。

在文化教育设施方面。2006年末,15.5%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15.5%有公园,60.3%有广播、电视站;7.3%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21.1%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15.8%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2.8%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其中,19.1%安装了有线电视。3.6%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21.5%有图书室、文化站,7.3%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在卫生处理设施方面。2006年末,70.6%的镇实施集中供水,8.8%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20.6%有垃圾处理站;10.0%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9%实施垃圾集中处理,2.4%有沼气池,11.0%完成改厕。

在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及人员方面。2006年末,96.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32.8%有敬老院;22.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40.6%有村卫生室,50.8%的村有持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1.0%有持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在市场建设方面。2006年末,20.7%的乡镇有综合市场,15.5%有专业市场,13.8%有农畜产品专业市场,3.5%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专业市场。87.9%的乡镇有储蓄所;18.0%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3.7%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三、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设施农业渐成规模

主要农牧业机械拥有量显著增加。2006年末,全盟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42834台,比1996年末增长67.9%。其中大中型1298台,下降6.4%。小型41536台,增长72.2%;有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086台,下降17.5%。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9031台,增长107.0%;有联合收割机292台,增长31.5%。小型农牧业机具的增加和大型农牧业机具的减少,说明我盟农牧业生产方式仍处于以分散经营为主阶段。

农牧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全盟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6.9%,比1996年提高45.3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4.0%,比1996年提高3.6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4.6% 和0.1%。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84.7%,比1996年提高了41.6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61.5%,比1996年提高了41.7个百分点。

设施农业渐成规模。2006年末,全盟已有温室面积109.8亩,较1996年增长了11.3倍;大棚面积3276.1亩,增长了6.8倍;中小棚面积42.9亩。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5248.1亩(包括复种面积),食用菌60亩,水果632.3亩,园艺苗木153.6亩。

四、农村牧区家庭收入结构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生产组织与收入结构有所改善。2006年末,在全盟农村牧区121239个常住户中,以经营收入为主的有112926户,占93.1%。以工资收入为主的6093户,占5.0%;在以经营收入为主的户中,98.6%的户是以农牧业经营收入为主,1.4%以非农牧业经营收入为主。而1996年农村牧区从事生产经营的常住户中99.0%的户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户,仅有1.0%的户为非农业生产经营户。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住房方面。2006年我盟农村牧区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61.9平方米。99.3%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占94.4%,拥有2处住宅的占4.7%,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占0.3%。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2006年末,全盟农村牧区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72.7台,比1996年增长了4.0倍。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44.2部,手机43.9部,电脑0.5台,摩托车61.8辆,生活用汽车8.5辆。

五、与全国、全区相比,我盟“三农”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牧区有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在全区、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6年我盟仅有64.8%的村通公路,而全区为86.9%,全国为95.5%。我盟只有19.1%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而全区为38.1%,全国为57.4%。我盟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占10%,而全区为12.3%,全国为24.5%。我盟40.6%的村有卫生室,而全区有67.5%,全国有74.3%。我盟50.8%的村有持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而全区是76.3%,全国是76.1%。

我盟只有37.9%的乡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而全区为75.3%,全国为81.9%。我盟仅有8.8%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全区为13.1%,全国为19.4%。我盟32.8%的乡镇有敬老院,而全区为67.7%,全国为66.6%。我盟有综合市场的乡镇占20.7%,而全区占51.1%,全国占68.4%。我盟仅有1.7%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综合市场,而全区为11.6%,全国为23.9%。我盟13.8%的乡镇有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全区为20.1%,全国为23.0%。

农牧民生活条件与全区、全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我盟农村牧区住户户均住房面积为61.9平方米,全区平均水平为92.5平方米,全国为127.7平方米。我盟农村牧区住户房屋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仅占0.3%,而全区占0.9%,全国占6.0%;房屋结构为砖混的我盟为5.1%,全区为11.4%,全国为39.4%。我盟17.2%的农村牧区住户获取饮用水困难,全区为8.9%,全国为10.3%。我盟农村牧区住户使用管道水的住户仅为8.1%,而全区为32.6%,全国为48.6%。我盟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村牧区住户占0.2%,全区0.6%,全国12.8%;使用旱厕农村牧区住户我盟为3.2%,全区22.8%,全国44.3%。我盟每百户农村牧区住户拥有彩电72.7台,全区为89.2台,全国为87.3台。我盟每百户农村牧区住户拥有电脑0.5台,全区为0.7台,全国2.2台。我盟每百户农村牧区住户拥有手机43.9部,全区为64.8部,全国为69.8部。

我盟农村牧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远高于全区和全国水平。我盟27.9万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97.3%,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0.5%,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2.2%。而全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为87.1:3.5:9.4,全国为70.8:15.6:13.6。我盟农村牧区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比全区、全国分别高出10.2个和26.5个百分点;而在第二产业就业的人口比重比全区、全国则分别低3.0和15.1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低7.2个和1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