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近年来,我盟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盟战略,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置身于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我盟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我盟12个旗县市生产总值的发展现状和区域布局分析
—— 从经济总量方面看,2008年,我盟12个旗县市(乌拉盖含在东乌旗中)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10亿元,其中,锡林浩特市成为全区第24个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县级行政区,东乌旗(含乌拉盖,下同)和西乌旗超过40亿元,蓝旗和二连市均超过30亿元,多伦县、西苏旗、东苏旗和太旗均超过20亿元;12个旗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均超过5亿元,其中锡市超过50亿元,蓝旗、东乌旗和西乌旗均超过20亿元,西苏旗、东苏旗、黄旗和多伦县均超过10亿元。
—— 从发展速度方面看,近几年来,我盟12个旗县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蓝旗、西乌、多伦、东苏和黄旗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盟的位次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前移。
——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在2008年各旗县市的生产总值中,一产增加值比重较高的地区有太旗、阿旗、白旗和多伦,分别达到32.8%、20.6%、19.2%和17.0%,其中太旗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农牧业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以上的地区依次为:蓝旗(74.7%)、黄旗(63.1%)、东苏旗(62.7%)、西苏旗(60.9%)、锡市(57.9%)、西乌旗(57.2%)和东乌旗(52.1%),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盟前列;三产增加值比重较高的地区有二连市(66.4%)、太旗(34.4%)和白旗(30.8%),二连市依托独有的口岸优势和城市的集聚功能,成为全盟12个旗县中唯一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拉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地区。
2008年全盟及12个各旗县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单位:%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工业 |
第三产业 |
全盟 |
11.9 |
63.6 |
53.9 |
24.5 |
二连浩特市 |
0.6 |
33.0 |
26.5 |
66.4 |
锡林浩特市 |
5.1 |
67.2 |
57.9 |
27.7 |
阿巴嘎旗 |
20.6 |
53.0 |
37.4 |
26.4 |
苏尼特左旗 |
10.6 |
72.6 |
62.7 |
16.9 |
苏尼特右旗 |
7.3 |
66.5 |
60.9 |
26.2 |
东乌旗 |
18.7 |
65.1 |
52.1 |
16.1 |
西乌旗 |
13.5 |
71.4 |
57.2 |
15.1 |
太仆寺旗 |
32.8 |
32.8 |
26.8 |
34.4 |
镶黄旗 |
10.1 |
68.8 |
63.1 |
21.1 |
正镶白旗 |
19.2 |
50.0 |
41.5 |
30.8 |
正蓝旗 |
9.9 |
78.0 |
74.7 |
12.0 |
多伦县 |
17.0 |
62.4 |
41.3 |
20.6 |
注:由于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统计资料将乌拉盖管理区纳入东乌旗中,故乌拉盖管理区数据无法单独反映。
二、横向比较看我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区的位置
(一)从总量指标的对比情况来看,我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在全区仍处较低层面,与先进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8年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的排名中,我盟地区生产总值居前50位的地区只有1个(锡市,23位),数量与兴安盟和阿盟并列居全区末位;地区生产总值居后20位的旗县有6个,在后20位旗县中占全区的30%,数量居全区首位。2008年,我盟县均生产总值为33.7亿元,与85.6亿元的全区平均水平相差51.9亿元,在全区12个盟市中仅高于兴安盟,居第11位;县均工业增加值为17.7亿元,与36.7亿元的全区平均水平相差19亿元,在全区12个盟市中仅高于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居第9位。县均三产增加值为8.7亿元,与32.7亿元的全区平均水平相差24亿元,在全区12个盟市中居末位。详见下表:
|
辖旗县市区的数量 |
生产总值排名前50位旗县市区的数量 |
生产总值排名后20位旗县市区的数量 |
县均生产总值 |
县均工业 增加值 |
县均三产 增加值 |
|||
数量(亿元) |
位次 |
数量(亿元) |
位次 |
数量(亿元) |
位次 |
||||
全区 |
101 |
50 |
20 |
83.9 |
|
36.7 |
|
32.7 |
|
呼市 |
9 |
7 |
1 |
135.2 |
3 |
35.1 |
6 |
82.0 |
1 |
包头市 |
9 |
6 |
1 |
176.0 |
2 |
86.3 |
2 |
73.6 |
3 |
呼伦贝尔市 |
13 |
5 |
4 |
49.1 |
9 |
15.2 |
11 |
20.1 |
6 |
兴安盟 |
6 |
1 |
3 |
29.7 |
12 |
6.5 |
12 |
10.4 |
11 |
通辽市 |
8 |
7 |
0 |
98.1 |
4 |
45.5 |
4 |
29.8 |
4 |
赤峰市 |
12 |
7 |
0 |
62.5 |
7 |
27.6 |
8 |
19.4 |
7 |
锡林郭勒盟 |
12 |
1 |
6 |
33.7 |
11 |
17.7 |
9 |
8.7 |
12 |
乌兰察布市 |
11 |
3 |
3 |
39.5 |
10 |
16.9 |
10 |
12.8 |
9 |
鄂尔多斯市 |
8 |
6 |
0 |
202.5 |
1 |
103.1 |
1 |
78.1 |
2 |
巴彦淖尔市 |
7 |
3 |
0 |
62.7 |
6 |
27.8 |
7 |
16.7 |
8 |
乌海市 |
3 |
3 |
0 |
80.4 |
5 |
48.6 |
3 |
26.5 |
5 |
阿拉善盟 |
3 |
1 |
2 |
59.4 |
8 |
40.9 |
5 |
12.7 |
10 |
(二)从全区百家旗县市区生产生产总值排名的纵向发展变化情况来看,我盟县域经济在全区的战略地位有所提高。全区百家旗县市区中排名后20位的地区,2005年以前我盟有9个,2006年减少到7个,2008年减少到6个。2008年在全区百家旗县生产总值的排位中,我盟有9个旗县市较2007年相比实现位次前移。其中:锡林浩特市超过了呼伦贝尔市的满洲里市和包头市的九原区,由2007年的第25位上升到23位。其他8个位次前移的地区分别为:多伦县由2007年的第84位上升至77位,上升7个位次;西乌旗由2007年的第67位上升至61位,上升6个位次;东苏旗由2007年的第92位上升至88位,上升4个位次;黄旗由2007年的第98位上升至95位,上升3个位次;二连市由2007年的第72位上升至70位,上升2个位次;东乌旗由2007年的第59位上升至57位,上升2个位次;西苏旗由2007年的第87位上升至86位,上升1个位次;白旗由2007年的第100位上升至99位,上升1个位次。3个位次下降的地区为:蓝旗、太旗和阿旗,较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3个位次、2个位次和1个位次。
(三)从人均指标的横向比较情况来看,我盟多数地区位居全区百家旗县市区前列。2008年,我盟有8个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区百家旗县的前50位,分别为:二连市(34位)、锡市(26位)、阿旗(41位)、东苏旗(29位)、东乌旗(27位)、西乌旗(30位)、黄旗(25位)和蓝旗(36位),在我盟排末位的太旗居全区第77位;有7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区百家旗县的前50位,分别为:二连市(13位)、锡市(31位)、西苏旗(48位)、东乌旗(36位)、西乌旗(40位)、蓝旗(37位)和多伦县(49位),在我盟排末位的太旗居全区第57位;有5个地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区百家旗县市区的前50位,其中东乌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区第1位,其他4个地区为:二连市(46位)、锡市(17位)、阿旗(32位)和西乌旗(23位),在我盟排末位的西苏旗居全区第85位。详见下表:
|
辖旗县市区的数量 |
人均生产总值排名前50位旗县市区的数量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50位旗县市区的数量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50位旗县市区的数量 |
全区 |
101 |
50 |
50 |
50 |
呼市 |
9 |
7 |
8 |
7 |
包头市 |
9 |
9 |
9 |
7 |
呼伦贝尔市 |
13 |
6 |
4 |
5 |
兴安盟 |
6 |
0 |
0 |
0 |
通辽市 |
8 |
2 |
2 |
3 |
赤峰市 |
12 |
2 |
2 |
3 |
锡林郭勒盟 |
12 |
8 |
8 |
5 |
乌兰察布市 |
11 |
0 |
1 |
1 |
鄂尔多斯市 |
8 |
8 |
8 |
8 |
巴彦淖尔市 |
7 |
2 |
2 |
5 |
乌海市 |
3 |
3 |
3 |
3 |
阿拉善盟 |
3 |
3 |
3 |
3 |
三、影响我盟县域经济在全区排位和总量扩张的主要因素
综合上所述,我盟12个旗县市的人均指标居全区前列,且发展速度较快,但多数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处全区下游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总量较小。2008年,我盟12个旗县市中,只有锡市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区百家旗县市区的平均水平,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蓝旗和西乌旗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相差10亿元左右,而二连、阿旗、太旗和白旗4个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总量不足10亿元,排在全区百家旗县的后20位之中;二是人口相对较少,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2008年底全盟常住人口102.71万人,县均8.6万人,县均人口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24万人)的35.8%,县均人口仅高于阿盟居全区倒数第二;全盟城镇常住人口55.47万人,县均4.6万人,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12.4万人)的37.1%,县均城镇人口居全区末位。人口因素特别是城镇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消费规模,从而也就决定了占据第三产业总量60%以上的旅客运输、批零住餐、房地产、电信、居民服务和文化教育等行业增加值的大小;三是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从全区101个旗县市区排位情况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前20位中市辖区占12个,工业增加值前20位中市辖区占10个,三产增加值前20位中市辖区占15个,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而我盟是全区仍保留行政派出机构区划的3个地区之一,所在地锡市在12个中心城市(区)中,生产总值仅高于集宁区和乌兰浩特市居第10位。四是我盟旗县级行政区划的规模相对较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乡镇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我盟县均辖镇(含苏木、乡,不含办事处)仅4.2个,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7.6个),县均辖镇数量居全区末位(不含乌海市)。
四、提升我盟县域经济总量需要着力发展的产业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资源、技术、人口、制度都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我盟资源富集,但地域广、人口容量及城镇规模较小,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发展工业经济和提升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做大经济总量特别是服务业总量方面将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我盟县域经济与其他盟市差距时,既不能抛开人口等因素而盲目攀比总量,否定近年来的发展成绩,也不能因人口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动摇赶超的决心。要科学理性地分析形势,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要充分挖掘优势和潜力,找准切入点。比如:在受人口制约较显著,而我盟人均水平又较高居全区前列的批零住餐、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商务、电信等行业中,拓展总量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依靠这些行业在区域竞争中赶超先进地区有一定难度,且不具可比性。而工业经济、货物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受人口因素制约相对较弱,可以作为我盟拓展县域经济总量,赶超先进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为此建议: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要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通过工业的壮大,优化农牧业,繁荣服务业。各地发展工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定位发展战略。比如,对于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要做大做强能源、冶金、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和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于资源贫乏而农业生产相对优势的一些地区,要通过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像通辽市科尔沁区梅花生物公司和金锣集团那样年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如果县域工业做强了,那么全盟经济发展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按照2008年的水平,我盟12个旗县市县均工业增加值如果能达到全区的平均水平,那么全盟工业增加值就能超过呼和浩特市达到450亿元左右,居全区12个盟市的第3位,由此地区生产总值就能够达到640亿元左右,超过了呼伦贝尔市居全区12个盟市的第6位。
二是精心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产业已不单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简单货物配送,它将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比如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现代物流业以其强大的辐射力、渗透力、覆盖力和带动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物流业提供了发展壮大和产业升级的前提。各地区应借工业经济发展之势,做大做强物流产业。一是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搞好机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的配套基础建设;二是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培育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专业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三是要切实贯彻落实《锡林郭勒盟行署关于进一步规模规范公路物流发展的通知》(锡署发〔2009〕27号)精神,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同时,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将物流资源更多地配置给当地物流企业,使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实现双赢。
三是着力发展建筑业。目前我盟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起步发展期,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将会持续一段时期,2008年我盟的锡市、西乌和多伦的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挤身全区百家旗县的前50名,预计未来几年中进入全区前50名的旗县市还会增加。同时,在工业化的带动下,我盟已开始进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这些因素都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作为空间。因此,各地要紧紧抓住当前投资高速增长、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发展机遇期,以培育有资质能力、市场竞争力强的专业施工队伍和骨干建筑企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建筑业。在发展思路上,不仅要立足盟内市场,还要积极开拓盟外市场,参与区域竞争,使建筑业成为拓展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产业。
四是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各地区要利用我盟天堂草原的自然风光、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蒙古历史的传奇色彩、现代工业的文明生产,大力发展体验型、展示型旅游产业,吸引外地的旅游者和投资者观光、考察、投资和兴业。络绎不绝的外来人口在我盟的购物、餐饮、住宿、娱乐和出行等消费行为,将会有力拉动我盟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可有效地延伸我盟经济发展特别是三产增加值总量做大受人口因素制约这一短板,以提高第三产业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