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2018年全盟人口主要指标增减变化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性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及社会各界了解盟情,提供人口信息支持与服务。
一、人口总量情况
2018年,全盟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05.48万人。其中:男性54.43万人,女性51.0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62:100,略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104.64:100和106.39:100,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全盟常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2534万人的4.16%,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区12个盟市居第十位。高于乌海市的56.33万人和阿拉善盟的24.94万人,比排在第九位的兴安盟160.79万人少55.31万人,我盟人口总量水平长期居全区各盟市第十位的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赤峰市432.18万人、通辽市313.32万人和呼和浩特市312.64万人。
2018年,全盟出生人口为0.89万人,出生率8.49‰,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0.94‰低2.45个千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的8.35‰高出0.14个千分点。人口出生率同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一样,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国家虽然已放开二孩政策,但由于生育成本高、压力大等原因,人们的生育二孩意愿不强。
2018年,全盟死亡人口为0.65万人,死亡率6.15‰,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13‰低0.98个千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的5.95‰高出0.2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人口自然增长仅为0.24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盟外净流入人口)不足1000人,同去年相比全盟实际净增人口0.32万人,人口继续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乌兰察布市为全区首个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的盟市,2018年乌兰察布市人口死亡率8.69‰,人口出生率5.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1‰,其原因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大部分老年人口留守,导致出生、死亡人口失衡。我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仅排在乌兰察布市-2.91‰、呼伦贝尔市1.40‰、通辽市2.04‰之前,居全区第九位,人口自然增长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分旗县看,全盟常住人口排在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锡林浩特市26.96万人、太仆寺旗11.12万人、多伦县10.44万人;排在后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东苏旗3.21万人、镶黄旗2.90万人、乌拉盖2.79万人。户籍人口排在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太仆寺旗20.84万人、锡林浩特市19.22万人、多伦县11.15万人;排在后三位的地区分别是,二连浩特市3.42万人、镶黄旗3.14万人、乌拉盖1.93万人。从各旗县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对比看: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西乌旗、乌拉盖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区,净流入人口分别为7.74万人、3.51万人、1.42万人和0.86万人;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多伦县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净流出人口分别为9.72万人、1.89万人、0.72万人;其他旗县人口流入流出增减变化不大。从全盟范围看,常住人口105.48万人,户籍人口104.05万人,人口净流入1.43万人。太仆寺旗、正镶白旗人口流失严重,太仆寺旗有近一半人口外出打工谋生,白旗也有近三成人口外出。大量人口外流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流动顺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旗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广泛就业方面的动力和环境有待改善。经济发展快、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人气旺聚集力强,相反经济发展慢、自然环境相对差、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地区人气弱聚集力不强。
二、人口城镇化情况
2018年,全盟城镇常住人口为69.34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74%,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59.58%、62.71%分别高出6.16个百分点和3.03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七位。分盟市看,人口城镇化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乌海市94.97%、包头市83.57%和阿拉善盟78.43%;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乌兰察布市49.74%、通辽市49.43%和兴安盟49.06%。分旗县看,全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二连浩特市98.5%、锡林浩特市92.4%和乌拉盖72.4%;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多伦县50.3%、正镶白旗43.0%和太仆寺旗37.6%,虽然旗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逐年提高,但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旗县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2018年全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74%,提前完成全区“十三五”规划65%的既定目标,但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城镇化率61.12%相比,8年间仅增长4.62个百分点,而全国、全区8年间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增长9.9个百分点和7.2个百分点。全盟人口城镇化率水平虽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但增速却远远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后劲不足的矛盾突显。这其中固然有随着基数高增幅难的原因影响,但稳固提高城镇化率仍将是一项长期需做好的工作。
2018年,全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6%,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43.37%、44.20%分别高出2.09个、1.26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全盟仍有近57万的农牧区户籍人口,他们的户籍虽然在农村牧区,但有近40%的人口生活居住在城镇,只是保留了农村牧区的户籍。按照国家现行人口统计制度的规定,这部分人虽生活居住在城镇,仍属于农村牧区户籍人口。因此,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特别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落实农牧区户籍人口向城镇户籍转变的户籍制度配套政策措施,真实准确全面反映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应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2018年,全盟0—14岁人口为14.28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13.5%,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7.76%低4.28个百分点,与全区平均水平的13.4%基本持平。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8年间0—14岁人口仅增加了0.14万人,全盟少年儿童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018年,全盟15—64岁人口为81.6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77.4%,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71.0%、76.1%分别高出6.4个、1.3个百分点,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79.5%下降2.1个百分点。表明全盟劳动力资源虽相对丰富,但总体水平同全国、全区一样呈逐年减少趋势。未来几年,全盟劳动力年龄人口不会出现大幅减少的情况,人口就业压力仍将持续。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2018年,全盟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9.6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9.1%,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11.2%、10.5%分别低2.1个、1.4个百分点。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8%高出2.3个百分点。虽然我盟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但已超出国际通行的7%老龄化社会标准。全盟人口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人口红利逐年减少,老年人口比重逐年提高,将加重社会的赡养负担,特别是给社会养老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超前谋划,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人口民族情况
2018年,全盟常住人口105.48万人,其中汉族人口67.42万人,占63.9%;蒙古族人口33.28万人,占31.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78万人,占4.5%。在其他少数民族中,超过万人的民族有满族3.3万人、回族1.2万人,全盟还有达斡尔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鄂温克族等近30个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除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锡林浩特市、太仆寺旗和多伦县。
近年来,我盟蒙古族人口增长迅猛,不仅高于全盟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全区蒙古族人口平均增长速度。除其正常自然增长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蒙汉通婚在我盟非常普遍,受高考、公务员考录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影响,蒙汉通婚家庭其下一代基本上都登记为蒙古族。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对于民族加分政策益处享受意愿较为强烈,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我盟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五、人口受教育情况
2018年,全盟具有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约17万人(包括成人自考、函授、党校等形式取得文凭),占人口总量的16.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约18万人,占17.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约35万人,占33.2%;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24万人,占22.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8年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6.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78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加不足千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减少2.43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减少3.6万人。可以看出,全盟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特点是,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快速增长,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保持平稳,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下降明显。
2018年,全盟文盲人口(指15岁以上不识字人口)为1.4万人,文盲率仅为1.33%,与8年前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3万人,文盲率下降2.84个百分点。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一方面体现了全盟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文盲人口基本上是上世纪30至40年代出生的群体,多数老人已离世,导致文盲人口大幅减少。
近几年,我盟参加高考的人数平均在9500人左右,录取率都在90%以上,每年约有8500人左右能够接受大学(大专)教育,毕业后每年平均有70%(约6000名)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他们的工作生活,特别是解决其实现就业创业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按照国家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总体要求,制定更为优惠、更加切合实际有效的就业创业政策,为他们实现就业积极创造提供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干的平台,让这些大学生回到家乡服务家乡,能够奉献聪明才智,这既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全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