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业务 > 发布与解读

及时维护和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09-07-01 来源:

基本单位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对基本单位名录库进行及时维护完善,可以为一个地区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便捷的决策支持。

一、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始自1996年的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多年来,基本单位名录库在完成统计年报、定期报表以及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统计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专业统计报表的龙头。根据基本单位名录库中行业类别及行业代码的界定,可以将不同的单位划分为具体的统计报表类别;其次,它是各专业判断规模单位的原始依据。根据定期更新的经济指标,可以为各专业提供规模以上单位情况;再次,它是各类抽样调查的样本框。完整、动态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可以为小规模抽样调查提供样本资料;最后,它可以为统计分析提供分类标识。基本单位名录库可以满足统计分析中多种分类汇总的需求,方便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不仅如此,基本单位名录库还可以满足政府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监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社会公众的需要,统计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真正体现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社会价值,关键是要及时更新,否则信息的落后会导致信息的失实,对相关的各项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说“新”和“准”是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生命。

二、我盟基本单位名录库现状、主要维护措施及成效

(一)经济普查促进了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维护更新工作

在经济普查之前,各职能部门各自拥有一套名录库,但都不能反应区域全貌。由于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因此没有较为完整的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供经济普查使用。为了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在经济普查正式登记之前,普查机构利用工商、国税、地税、编办、民政、质检、统计等部门信息,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地毯式的清查,清查结果表明,我盟法人单位6472个,产业活动单位1792个。此时形成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摸清全盟经济情况提供了基础保证。
    经济普查不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而且为名录库的日常维护更新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二)非经济普查时期我盟采取的主要维护措施

在非经济普查时期,我盟名录库维护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借助税务、工商部门的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查找核实准规模单位及地税新增单位信息、工商税务注销信息等。准规模单位包括税务部门提供的具有一定纳税额的单位和工商部门提供的注册资金较大的单位。二是利用年报及定期报表信息对名录库中规模以上单位及时进行更新。三是定期开展基本单位清查。通过清查,重点对名录库中的规模以下单位进行核实认定。四是做好日常统计登记工作。
   (三)我盟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取得的成效

1、保证了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实施。一是保证了规模以上单位的不重不漏。由于及时将够规模的新增单位以及迁入的单位纳入报表范围,有力地保证了达到专业规模的单位及时纳入日常统计之中,对单位的成长监测起到了较好作用,避免了规模单位越来越少的状况发生。二是满足了小规模抽样调查的需要。地税新增单位的查找保证了有经营活动的单位及时纳入统计管理,同时,利用注销信息对名录库进行清理,避免了名录库虚假不实信息的存在,通过以上措施的维护,使名录库总体相对接近实际,保证了日常调查、小规模抽样等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清查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年报布置过程中对小规模单位的核实工作,提高了年报的工作质量。

2、保证了正确反映区域经济实际。经济普查清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盟共有企业单位3829个,比2007年增长6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44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个数的36.83%;全盟54个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占全部批发和零售企业法人单位个数的6.7%;房地产开发企业146个,占全部房地产开发企业法人单位个数的74.87%。

3、满足了为政府部门服务的需要。为政府部门服务是政府统计的主要职责之一,其中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是统计部门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我盟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工作,基本满足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分析的需要,如基本单位名录库服务于旅游业调查、劳动工资、私营企业调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能源统计等方面调查工作。同时,还可以服务于盟属职能部门,为各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日常监管提供便利。如为税务部门提供部分行业的单位信息等。

三、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职能部门未能实现网络互联,导致信息不能时时共享

目前,工商、税务、质监、民政、编办、统计等各职能部门各有一套名录库系统,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实现网络互联,导致各部门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出现数出多门的现象,降低了办事效率,加大了行政成本,同时造成了基层单位诸多重复性的劳动。

(二)各职能部门对单位管理原则各异,导致口径范围不一致

目前,各职能部门对单位的监管原则及办法不尽相同,造成各部门名录库的口径范围不一致。如工商部门对企业采取市场准入原则,很多单位借用地址注册,实际异地经营或并未经营,只要定期进行年检即可,工商部门并不查证企业的确切经营地址;类似问题也存在于税务部门的名录库之中,异地经营的单位中,较大规模单位占有一定比例,但考虑到地区利益问题,只要单位正常纳税申报,即在税务名录库中存在,与区域内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统计数据需要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因此关注的是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单位。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各部门对单位的管理原则各异,造成统计口径范围不一致,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

四、几点建议

(一)统一代码标识,建立标准统一的基本单位信息采集系统

要建立统一的基本单位信息采集系统,最关键的一点是统一代码标识。因为单位代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是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生命,要实现多部门资料互换与时时共享,必须实现单位代码的规范化。在目前情况下,我盟可以充分利用办证大厅的优势,在办证大厅实现一网式办公,即单位在工商、税务、质监、民政、编办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同时,其基本属性指标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自动体现在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平台上,再由统计部门纳入后续的区域名录库管理工作之中。这样既满足了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又方便了单位办理登记工作,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同时加强了对区域内基本单位的管理,从而使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能够动态地反映基本单位的设立、变更、迁移及消亡的全过程,改变当前各部门信息资料不全,信息滞后的状态。

(二)促进单位管理中的在地原则,统一口径范围

在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中,异地经营的单位不便于管理,对于其变更、注销等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因此,必须坚持在地原则,而要形成统一的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需要各部门在单位管理中都实施在地原则。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必须从上级部门做起,切实解决异地经营带来的地区利益问题,促进各部门在单位管理中实施在地原则,统一口径范围,便于各部门多途径对单位实施监管,促使企业及时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网络互联。

(三)把握工作重点,改革统计制度

政府统计的主要目标是从宏观经济层面反映国情国力,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统计数据。因此,政府统计的重点是反映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在网络互联正式实施之前,重点在于对规模以上单位的维护,在劳动工资统计、小规模抽样等方面制度中淡化小规模单位的作用,也可以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各部门的协作下,区域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工作将取得新的进展,统计部门可以“化整为零”,将基本单位名录库维护解决在日常工作之中,进而取代各类普查之前大规模的清查工作,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