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行署、盟委的领导下,全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步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一、全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一)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发展强劲,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底,全盟非公企业法人共有1.08万户,同比增长31.2%,从业人员17.1万人,同比增长8.1%;个体工商户共有8.44万户,同比增长10.2%,从业人员15.69万人,同比增长10.3%,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7%,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据全盟经济总量半壁江山。2016年,全盟完成生产总值1045.51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72.35亿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盟GDP增速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4.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4%,拉动经济增长5.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全盟第二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78.42亿元,同比增长9.7%,快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3.0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的61.7%,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346.56亿元,同比增长10.1%,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4.1%;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93.93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0.7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的61.3%。分地区看,全盟8个地区非公经济总量占比过半,均超过全盟平均水平。黄旗(79.1%)、二连市(75.8%)和多伦县(71.7%)占比均超过七成,位居全盟前3位(见下图)。
(三)非公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达321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的81.1%,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6年非公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4.44亿元,同比增长7.3%,高于全盟4.9个百分点,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5.9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全盟4.4个百分点,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主营业务收入的66.2%;实现利润总额34.7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高于全盟规上工业42.1个百分点,是全盟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利润总额的2.9倍。
(四)非公有制贸易增长较快。2016年,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44.7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非公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5.73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快于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84.1%,对全盟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9.3%,拉动全盟贸易增长9.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分布不均衡。二连市、锡市、东乌旗、黄旗和多伦县5个地区非公经济总量合计达343.8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全盟非公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0.0%,对全盟非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7%,拉动全盟非公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其余8个地区非公经济总量仅占40%,对全盟非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1.3%。从县域间的差距来看,非公经济比重最高的黄旗(79.1%)与最低的蓝旗(29.4%)相差49.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长最快的蓝旗增速达到20.6%,相对而言有3个地区增速不足5%,其中1个地区负增长,发展步调离差较大。
(二)非公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后劲不足。2016年,全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8.41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非公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35亿元,同比下降16.1%,总量占全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1.9%,较上年下降11.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投资完成187.60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部工业投资的44.3%,比重较上年下降9.9个百分点。
(三)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散户多,实力较弱。目前全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偏小,实力较弱,龙头企业少且辐射带动能力弱,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从数据上看,全盟非公企业和个体户数占全部城镇单位户数的96.7%,而从业人员仅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7%,非公经济增加值仅占城镇经济的61.5%,非公经济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户均产值仅为2.1亿元,低于国有及控股企业2.7亿元,而个体工业户均产值不足30万元,差距更为明显。
(四)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一是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受限。现行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融资门槛较高,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融资外,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民间借贷与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等融资渠道尚不成熟,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的门槛又过高,导致非公企业融资渠道“遭堵”。二是银企合作不畅。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银行贷款普遍向大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银行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难以建立完善的伙伴关系与信息桥梁,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的难度始终较大。
三、对策及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是全盟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盟上下要形成共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继续加大对非公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确保非公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成小额贷款公司在全盟范围内的覆盖。积极帮助非公企业解决资金难题,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营组织申请自主注册商标和申报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商标广告、市场监管、公平交易、消费维权等监管执法手段,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一是顺畅招工与求职信息。建立健全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制度,积极鼓励人力资源市场为非公企业提供服务。二是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待遇。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协商、增长、保障机制。建立非公企业员工在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政治荣誉、个人档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培养企业责任感。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进非公企业科学管理、效率管理,通过增加投入,做大产业,新增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让社会成员完成充分就业,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一方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另一方面,支持非公企业开拓市场。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部门联动,积极发挥全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对非公企业工作进行指导和服务,帮助非公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增强非公企业发展信心。落实好盟委、行署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引导非公企业创新营销和商业模式,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共同服务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非公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型业态,大力推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鼓励、支持非公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管理、营销、市场等方面的创新。加快推进建设非公企业名录建设,广泛收集整理鼓励和扶持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做好政策宣传和落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