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十二五”期间,盟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持续推进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使我盟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盟农林牧渔总产值累计完成818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加402亿元,年均增长12.7%。如表1:
表1:2011—2015年全盟农林牧渔业产值详情
单位:万元
一、农业生产成绩喜人,结构调整突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盟把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作为重要工作,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2015年达到234.28万亩。农业生产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农业产值由2010年的21.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1.89亿元,年均增长19.1%。2015年,全盟粮食产量达到37万吨,较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6.9%。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盟油料、蔬菜产量逐年提高。2015年油料产量预计达到2.35万吨,较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20.9%;2014年蔬菜产量首次突破一百万吨,2015年预计达到113.34万吨,较2010年年均增长4.2%。详情如下图:
图1:2011 ——2015年锡盟农业生产情况
单位:万吨
二、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002年以来,全盟先后启动了“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通过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转移牧区人口,实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双赢”,畜牧业发展呈现了由数量型到效益生态型的转变。从2003年起全盟开始主动调整压减牲畜头数,2015全盟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为1548.6万头只,比历史最高的1999年减少274.8万头只,减压15%,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草场压力。
近几年,在大力提倡特色养殖业发展与草原文化项目开发的背景下,我盟的草原旅游业和马都建设也随之加快了步伐。草原 “牧人之家”和“冬季冰雪骆驼文化节”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养马和养驼的积极性。2015年牧业年度,全盟马和骆驼存栏达21.1万匹和1.6万峰,“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4.1%和9.9%。
随着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牧业年景最好的2014年全盟大小畜日历年度总增率、良改比重分别达到91.1%、97.8%,较“十一五”时期最好年份2010年分别提高6.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死亡率为0.3%,较“十一五”时期下降0.1个百分点。2015年,全盟肉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27万吨和62.47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36%、和2.37%。详情如图2:
图2:2011-2015年锡盟肉类和奶类产量图
单位:万吨
三、 农村牧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近年来,我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支持农村牧区的发展,除直接补贴农牧业生产外,还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牧区。农牧民最关注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问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十二五”期间我盟农村牧区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软硬件建设不断加强,新型牧区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全盟范围内广泛开展。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分别达到137个和2400张,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57个和850张,年均增长11.4%和9.1%。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9.35万人,较2010年增加1.75 万人,增长3.7%。2015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5.27万人,与2010年相比较年均增长1.9倍。
自2014年我盟全面启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到2015年,嘎查(村)完成危房改造实际14740户,完成街巷硬化工程1104公里,完成饮水安全工程3860个;村村通电及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投资2.69亿元,完成低标准用户升级557户,完成新能源改由电网供电1897户,低电压改造工程完成257公里;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23000户,完成地面数字覆盖工程43个;新建、恢复学校(幼儿园)22所,加固改造校(园)舍1所,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实际完工212所,文化活动室完工270个,便民连锁超市实际完工174个;通有线电视村达140个、通宽带村达68个。农村牧区社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5年,全盟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22元,与2010年相比较年均增长17.6%。总量较全区平均水平(10776元)高1446元,在全区各盟市中居第7位,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全区各盟市中居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