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依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高低,国家统一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列为六大高耗能行业。我盟高耗能产业自2003年以后步入发展的黄金期,随着蓝旗上都电厂、多伦大唐煤化工、西乌旗白音华金山电厂、兴安铜锌冶炼等重点项目的投产,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从数量表现看,我盟高耗能产业可概括为一个“九”,即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九成以上;五个“三”,即单位数、增加值总量、税金、从业人员占规上工业以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三成以上。现就我盟高耗能产业发展状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对全盟工业总能耗起决定性作用
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全盟能源消费情况起着决定性作用。2016年,六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26.61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比重高达93.8%。六大行业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中,原煤消费量合计2316万吨,占规上工业总煤耗的98.9%;原油消费量合计4.9万吨,占规上工业总原油消费的49%;电力消费量合计54.93亿千瓦时,占规上工业总电耗的81.6%;焦炭消费量合计13.2万吨,占规上工业总焦炭消费的99.7%。
2016年六大行业主要能源消费情况表
二、高耗能行业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
(一)企业户数过百。截止2016年末,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企业达到139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5.1%。其中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户数分别为66和44户,在六大行业中居前两位。 二、高耗能行业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
(二)有力拉动了规上工业增长。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53.62亿元,在规模以上30个工业大类中所占比重超过三成,达32.8%,同比增长4.3%。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六大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压延、黑色金属冶炼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四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速分别为23.4%、20.1%、7.9%和4.3%,拉动全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6.4%
(三)成为全盟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实现税金总额20.28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税金总额的35.2%,同比增长15.0%,高于规上工业税金增速8.4个百分点。从财税部门数据的比对分析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税收分别占2016年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总收入的14.1%和20.4%,是全盟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2016年末,我盟六大高耗能行业从业人员达2.01万人,占规模以上从业人数比重达34.2%。六大高耗能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67350元(2015年数据),高于当年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151元,有力拉动了城乡居民增收。
(五)特高压配套电源点项目拉动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我盟六大高耗能行业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6.3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5%。其中受特高压配套电源点项目拉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投资额达259.02亿元,同比增长62.7%,占高耗能行业投资的93.7%,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6.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5.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点行业生产趋缓,发展动力不足
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低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两个行业分别同比下降33.4%和50.0%;其他四个行业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所占比重较大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幅仅为个位数,分别为4.3%和7.9%。而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两个行业即使增幅超过两位数,但增加值比重相对较小对高耗能产业乃至规模以上工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二)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2016年,全盟六大高耗能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呈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利润由正转负”态势。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79亿元,同比下降1.3%;利润总额由上年同期的盈利6.39亿元转为亏损2.35亿元。139户企业中亏损企业达30户,亏损面达21.6%,高于全盟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三)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有天然花岗岩建筑板材、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混凝土、水泥、砖、电石、黄金、纯碱、初级形态塑料(聚丙烯树脂)等,全部为能源、环境成本高,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和低端输出产品。同时,这些产品多半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低下等问题,在国家去产能、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刷下,其成长空间趋窄,发展前景堪忧。
四、对高耗能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推进高耗能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高耗能产业,组织好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摊薄单位耗能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切实抓好节能评估审查工作。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把节能评估审查作为审批、核准项目的前置性条件,加大能评审查监管力度,严格杜绝未经节能评估审查违规新上高耗能项目。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积极淘汰高耗能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设备。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监督检查,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向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延伸,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四)加强节能执法监督。认真贯彻执行节能法和节能条例,充分发挥节能监察机构的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动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县级节能监察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