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业务 > 发布与解读

“小康”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3-01-05 来源:综合科
 

—— 2000年以来我盟小康建设进程以及预期发展探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此“小康”再度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如何描述好、评价好小康社会的发展程度,也成为统计部门当前亟待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十七大之后,国家统计局就开始着手拟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并于2008年初步成形。该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共23项综合评价指标。在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下,省级、地市级统计部门于2010年对本地区2000—2009年的小康建设进程进行了测算,此后每年测算一次,迄今已经形成12年(2000年—2011年)的监测数据。2000年以来我盟小康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卓有成效,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多项指标提前实现或已接近小康目标,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康建设还面临着较多的瓶颈制约,整体进程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康之路任重道远。

一、我盟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进程及横向比较情况

(一)纵向来看,小康社会建设步伐逐年推进,完成进度接近八成

经测算,2011年我盟小康社会建设总体完成进度由2000年的52.8%提高到76.7%,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11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十一五”以来的6年是我盟小康建设的加速发展期,2006年—2011年全盟小康社会进程年均推进3.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十五”时期(年均0.8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全盟小康建设年均推进速度要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全区(3.1个百分点)平均水平。

1

“十五”期间

“十一五”以来的6

(二)横向比较看,小康进程与全区、全国存在差距,在盟市中居后列

2011年,全区、全国小康建设进程预计均将达到82%左右(2011年全国、全区正式数据尚未公布),高于我盟5个百分点左右。经过对其他盟市情况的初步了解、摸底显示,2011年我盟小康建设进度有望超过赤峰市和通辽市,由2010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7位,即便如此仍处全区后列,与小康进程较快的呼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相比,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

(三)从内部结构上看,小康建设六大方面呈现“四快两慢”,进展不协调

2011年,我盟小康社会进程达到76.7%,监测数据的六个方面的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四个方面快于小康社会建设整体进程,而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则低于小康社会建设整体进程。

2

  

二、我盟小康建设进程相对较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盟经济是在2004年后开始向工业化转型,并步入发展快车道的,2000年时我盟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均在全区12个盟市的9-10名徘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小康建设起点较低。尽管“十一五”期间,小康建设的推进速度快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但短期内仍较难实现赶超。

(二)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高。“十一五”期间我盟经济虽然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从生产总值的分配结构来分析,由于我盟经济发展的资本密集化、资源依托型倾向较重,生产总值中企业分配比率达到60%以上,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居民分配比率不足30%,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发展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

(三)三条“短板”制约着小康建设的总体进程。短板之一:科研与实验发展(R&D)经费过低。目前我盟工业经济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原字号企业居多,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科研创新活动匮乏。2011年末,全盟36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5户企业有科研与实验发展活动,R&D经费投入不足2000万元,仅占全盟GDP0.03%,完成小康目标(2.5%)的进程仅为1.2%,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2%左右)位居全区12个盟市末位。短板之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受工业优先发展、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以及人口较少、文化旅游品牌匮乏等因素影响,我盟文化产业发展滞后,2011年全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0.7%,完成小康目标(5%)的14%,居全区第10位。同时,全盟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仅为7.3%,完成小康目标(16%)的45.6%,居12个盟市的末位。短板之三:能耗过高。受火电、煤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影响,2011年全盟万元GDP能耗达到2.23吨标准煤(GDP2000年价格计算),完成小康目标(下降到0.84吨标准煤)的37.7%,完成进度居12个盟市的第8位。如果扣除这三个短板的制约因素,我盟小康社会进程应该达到87%左右,按同口径对比在全区12个盟市中将位居第5位。

三、通过23个分项综合指标的逐项解析,看我盟未来几年小康建设的前景

(一)近四成指标已经达到小康目标

2011年,在小康监测体系的23个指标中的人均GDP、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逆指标)、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地区发展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耕地面积指数等9项已经达到小康目标,完成率达到100%,占23个指标的39.1%

(二)有三成多指标有望在2020年之前实现小康目标

2011年,在小康监测体系的23个指标中有8项指标进程超过60%,有望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分别是:

——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2011年全盟基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覆盖率达到64.7%,完成小康目标(90%)的71.9%。据人社部门了解,2012年起我盟正式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截止11月末新增参保人员5万人,未来几年亦有较大增长空间。今后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有望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可在2017年左右实现小康目标。

—— 高中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2011年已经实现小康目标的80.9%,有望在2015年前实现100%

—— 居民人均收入。2011年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76元(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并根据当年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进行加权计算而得),完成小康目标(15000元)的67.2%。今后如果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现价增速)以上则有望在2016年实现小康目标。

—— 人均住房面积。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1.8平方米,实现小康目标(27平方米)的80.7%。今后如果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年均提高1平方米以上,有望在2016年实现。

—— 平均预期寿命。2011年达到73.9岁,与小康目标值(75岁)相差1.1岁,按照2000年以来的年均增长幅度,预计可在2015年实现。

—— 公民自身民主权利和社会安全指数2011年实现程度分别达到93.6%76.3%,这两项指标是动态性的,年度间没有延续性,特别是社会安全指数涉及当年的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刑事犯罪人数等具体数据,哪年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状况好,各项数据控制在允许范围,哪年就能达到小康目标要求,反之亦然。

—— 平均受教育年限。2011年达到9.39年,完成目标的89.4%。如果能够保持2011年的推进速度(年均提高0.24年,推进2.3个百分点),有望在2016年左右实现小康目标。

(三)有二成多项指标完成小康目标的难度较大,需倍加努力

——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1年全盟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03%,与小康目标(2.5%)相差较大。今后需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大政府投入鼓励传统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科技活动的频次,每年增加3-5亿元的R&D经费支出,确保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的比重,方可实现小康目标。

—— 第三产业比重。全盟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50%的小康目标,今后需要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我盟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经济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爬坡和上升周期,工业的比重还有可能继续提高,三产比重面临压减态势,完成这一目标难度较大。

—— 文化产业占GDP比重。2011年我盟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7%,仅完成小康目标(5%)的14%。今后,需要每年递增0.5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年均新增文化产业增加值5亿元以上,年均增加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60亿元以上,才能实现小康目标。

—— 居民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2011年仅为7.3%,且从2000年以来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00年为10.8%),完成小康目标(16%)有一定难度。

—— 单位GDP能耗。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GDP计算,2011年我盟单位GDP能耗为2.23吨标煤/万元,如果达到0.84吨标煤/万元的小康标准,需要在今后的9年中年均降耗11%,难度很大。

—— 环境质量指数。2011年虽已完成目标的85.6%,但从该指数的3个分项数据来看进展极不平衡。城市空气指标和地表水达标率分别达到98.6%100%,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小康目标要求,而森林覆盖率仅为7.13%,完成小康目标(23%)的31%,到2020年完成小康目标难度较大。

四、正确看待目前小康监测统计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一)指标覆盖面有限,尚待进一步完善。小康统计监测体系涵盖6个方面23项指标,但仍无法满足对小康社会全方位的描述。比如,缺少反映政府效能、廉洁等方面的内容;尽管有反映教育方面的指标,但却无法体现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现实问题;尽管有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等具体指标,仍不能准确反映出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等深层次问题。

(二)没有充分考虑地区间差异,评判标准教条。小康统计监测体系为全国统一标准,没有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性。如能耗问题,我盟是全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也是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点,这是由国家的整体产业布局和我盟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我盟电力、化工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内地,能耗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实。又如第三产业比重问题,我盟乃至全区整体仍处于工业化的起步和攻坚阶段,第三产比重较低且呈现下降态势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阶段性特征,与工业化较发达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地区间的不可比因素,小康监测体系在评判时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未体现差异化的评判规则。

(三)与百姓眼中的幸福并不完全吻合。小康监测指标是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评判体系,统计数据在许多方面的缺陷也必定会表现在这个监测指标体系中。比如,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一个地区政府或某个企业出资,免费给社会公众提供视听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这些可能因缺少商业化运作,不会产生文化产业的GDP,自然也不会推进小康进程,但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幸福”。相反,一个地区引进了一个生产文化产品的工业企业,一开工源源不断的“文化GDP”就被生产出来,小康进程也会快马加鞭地跟进,可百姓却感受不到文化给他们所带来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一方面小康监测指标作为一个评判体系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亟待修正、完善和补充;另一方面,我盟在小康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遭遇能耗过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发展研究经费支出过低等短板制约而较难如愿。按照现行的指标监测体系,整体达到小康目标23个指标缺一不可,这对于我盟乃至全区而言,2020年能否达到都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康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也千差万别,再慎密、再完善的评价体系也只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切忌过多地纠结于监测体系中个别指标能否百分之百地达到,而采取削足适履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作法去牵强迎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尽最大努力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提高民生和社会管理水平,唯有如此小康才能离我们越来越近,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和享受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