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近期,我局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单位信息进行了更新完善,库内数据基本准确反映了我盟企业当前整体状况,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2008年)资料及当年一产数据,本文对全盟企业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行业特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较为详尽的反映了六年多来我盟企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现状与特点
(一)六年来企业数量成倍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4月,全盟共有法人企业6511家,与2008年的2933家相比增加了3578家,增长122%,三大产业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01%、67%和168%。
对六年来新注册企业分析,新增数量增幅逐年放缓,趋势与GDP增长率大致趋同,且近两年新增数量逐年下降(见下图)。通过与其他盟市比较,各盟市经济总量在全区排名与企业数量排名基本一致,这也进一步表明企业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通过比较全盟三大产业企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大产业单位数量占比分别由2008年的7%、41%、52%变化为现在的6%、31%、63%。
但近年来,我盟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比基本稳定在10%、66%、24%水平上,与各产业企业数量占比存在较大离差,这也说明近几年来我盟新增大企业较多或原有企业在规模上有较大的提升进步。通俗讲,就是大企业新增较多的同时,中小企业升级步伐也不断加快。通过下图对全盟大型企业行业分布分析也可见一斑。众所周知,大型企业的行业权重直接决定产业经济结构总量,所以要对GDP产业比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引进或培育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
六年来,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的迅猛增加虽未能对经济结构产生根本性改变,但在丰富全盟物质文化生活、填补某些产业板块不足、人口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2008年相比,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已超过工业企业数量跃居到第一位,交通仓储邮政企业成倍增加,信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更是翻了4倍之多。
对我盟提出加快发展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进行比较就可发现,物流企业数量翻了近1倍,文化旅游和金融保险企业数量均翻了近4倍,远远高于全盟企业数量增长增速。这也进一步表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深入普及,一些新兴业态不断出现,企业结构不断变化,行业分布不断洗牌,也更加印证了“互联网+”的模式早已悄然进入我盟的各个领域,并呈逐渐增加,形式多样方向发展。
(二)企业更新速度快,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数据比对,2008年底前成立的企业,到目前仍正常运营的为1805家,六年以上存在率61.5%,有1128家企业消失(即迁出、注销、合并、破产等),六年以上的企业虽仅占目前全部企业总数的27.7%,但从业人员占比则达54.9%、营业收入占比更是高达73.1%,远远高于单位数比重(见下图)。这也阐明一个道理,就是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成长型、逐步成熟型的现代企业或管理较先进的企业。对党委政府来说,呵护好这些企业可能更为重要。
随着我盟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比重下降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发展迅猛,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
截至今年四月,全盟公有制企业共278家,仅比2008年增加8家,公有制企业仅占全盟企业总数的4.3%,比2008年下降4.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也仅从19174人增加到19440人,增长1.4%。(见图9)
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从2008年的2663家增加到今年四月的6233家,增长134%,已占到全部企业的95.7%;从业人员达到15.02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8.5%。(见图10)
(三)企业分布渐向中心区域集中。对各旗县市(区)企业注册数量分析,锡市、二连市、多伦县3个地区的企业数量位列前三位,与我盟三个中心城区建设思想有不谋而合之意。虽然目前二连市、多伦县的经济规模较东乌旗、西乌旗尚有差距,但随着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逐步形成,将会有更多企业在这三个地区设立建厂,经济总量将会有显著提升。
二、发展建议
(一)做好优质企业的扶持工作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能够存活5年以上的企业,经济总量和从业人员都占据大半权重,它们经过多年的历练、打拼,大多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架构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政府理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保障它们稳步前行。
一是做好政策引导工作。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政策敏感性弱,无法紧跟改革发展步伐,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宣传和组织学习相关税收改革、行业新政、扶持政策等;并帮助那些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助力前行。
二是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好的行业协会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发现经营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合理解决的对策建议;特别是在组织参加相关展会或活动上,能够在组织策划、规模布局、产品展示上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同时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三是加大定向扶持力度。对于新型产业和我盟重点支持的民族特色企业应在税收政策、融资渠道、人才引进、技术指导等方面出台具体扶持政策,采取一企(厂)一策,解决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做好企业注册落户和招商引资工作
企业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就业息息相关,引导更多的企业在我盟落户投产,不仅能够扩张我盟经济规模,解决就业,而且随着服务型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我盟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保障企业顺利注册落户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提高服务意识。近年我盟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和时限都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缩减,且对鼓励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极大的方便了企业注册登记。但在部分项目审批上,时限过长,同一内容重复填报等现象仍然存在,需进一步压缩精简,探讨审批资料共享机制,推进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工作,真正实现并联审批。同时需加强效能监察力度,提升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我盟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企业硬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在高端人才及劳动力等软件方面供给就稍显不足。人力资源的不足不仅影响外来企业入驻,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盟本土企业的发展,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引导锡盟籍人才回归上下功夫,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